top of page

你今天胸悶了嗎?醫師告訴你除了歷史性的股災外,還有哪些可能?

  • 作家相片: Artistshell Ho
    Artistshell Ho
  • 4月7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何建輝醫師 寫於台股史上最大單日跌停板





相信今天一早大家應該都是看著螢幕抱著胸口覺得胸悶、胸痛,甚至有點喘不過去。但除了看盤的百萬股民外,我們於各種影集中常有的某一幕劇情:「一顆子彈打進某個人物胸口,瞬間導致該角色無法喘氣;這時主角就會用一支筆或針管插進對方胸口上,這時那位喘不過氣的患者突然在"茲"的一聲後,突然又可以呼吸了。」大多數的「氣胸」在影集中的呈現是這樣,但在病理上呈現的是肺泡破掉,或像知名音樂人方大同這樣肺部組織比較脆弱、身形瘦高的男性,就容易反覆發生氣胸。 

 



氣胸的危險因子及高風險族群 

氣胸是指肺部或胸腔內的空氣進入胸膜腔,導致肺部萎縮,無法正常擴張。「體型」是影響氣胸的其中一個因素,常見的瘦高男性、年齡介於20~40歲的區間,就是氣胸的高危險族群。另一風險因素是長期吸菸、有肺氣腫,這樣的肺泡又被稱為肺大泡,也就是沒有作用的肺泡空間,也會增加氣胸的風險。另外若家族中有氣胸病史,或基因異常(例如馬凡氏症)或結構組織有問題,也是氣胸的高危險族群。 

 

有些職業例如音樂家,需要吹奏管樂器,或環境中有高低海拔的氣壓氣溫的變化(尤其氣壓變化),或有些人擔任潛水教練,這些職業特別容易誘發氣胸。若有相關職業的暴露風險,也必須特別注意。 

 



氣胸常見症狀 

氣胸的常見症狀包括呼吸困難、喘不過氣、胸悶或胸痛,但單從症狀很難做鑑別診斷,也可能是心肌梗塞、慢性肺阻塞的急性發作或氣喘。所以通常會搭配臨床診斷,例如聽診;如果是在醫院,醫師通常會照X光,確定氣胸面積大小,或需要搭配引流管甚至用到胸管;如果氣胸面積太大片就必須考慮開刀。 

 



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是在急診或外傷,例如病人曾車禍受到劇烈的外傷,因為胸廓受到車禍的撞擊而出血或外面的空氣進入胸廓裡,導致呼吸困難。另一個在醫院中常見的是病人接了呼吸器插管後,呼吸器的設定若沒有很精準,或不小心設定呼吸量打太多,就可能形成「醫源性氣胸」。 

 

發生氣胸後如何治療? 

根據氣胸程度是輕微、中度還是重度來區分。如果是輕微氣胸,可能會感到稍微胸悶,X光檢查中看到肺部的影響面積只有一點點,這時就會建議病人先觀察或吸純氧,如果氧氣置換後氣胸的部分可以自行吸收,就不用做手術或侵入性的治療。若是範圍較大或兩、三個肋間,至少就需要放引流管。最嚴重的情況,假設病人反覆有一、兩次大面積的氣胸影響到心臟血壓,這不僅要考慮放引流管,也要考慮手術把沒有用途的肺泡清除,甚至做肋膜沾黏術。 

 

曾發生過氣胸的人,容易再犯嗎? 

一般自發性氣胸都有反覆發作的病史,例如方大同,也有些人因為反覆的自發性氣胸而免役。有一位病人,是一位年輕、瘦高的男性,他媽媽跟他說他有駝背的習慣,於是他從網路上看了一些姿勢矯正的資料,經常做「吸氣但沒吐乾淨」的憋氣動作,一天持續十幾個小時以上,無論工作或吃飯時都反覆做這個動作。一週後他的肺開始破掉,開始出現胸悶,但他仍持續做了三天,直到連一口氣都喘不過來才被送到急診,進而被診斷出有大面積的氣胸。其實動作本身不太容易引起自發性的氣胸,除非有做像上述案例中的特殊動作,或是被車禍撞到。 

 

哪些運動氣胸患者不能做? 

例如舉重,或是蹲在馬桶上用力,胸腔用力的動作,或是極限運動例如潛水、高空飛行等跟高低氣壓變化有關的工作,或是吹奏管樂(喇叭或小號),會讓肺泡末端的壓力特別大,以上都可能會引發或誘發氣胸的再次發生,建議避免。 

 



檢查方式 

一般用X光做初步的檢查,但少數極端狀況例如張力性氣胸,因為影響面積太大,甚至連病人的呼吸音都聽不太到,代表已經壓迫到心臟及血流,這時醫療團隊會搭配超音波做導管的置入。大部分會來門診檢查的屬於輕微型,因為出現胸悶胸痛的症狀而來門診。 

 

輕微的氣胸,影響範圍在一兩個肋間,通常吸純氧就會自行痊癒,但仍建議讓醫師評估,因為有時不見得能順利吸收純氧,甚至可能會瞬間變大,這時狀況就會比較危急,當下可能會喘不過氣,危及心臟血壓,必須做緊急的引流。所以建議還是讓醫師評估。 

 

結論 

如果有胸悶胸痛或氣胸的危險因子,早期診斷是非常重要的,撇除掉看到史上最大無差別的台股跌停板外造成的胸悶胸痛外,如果有抽菸這種高風險因子,建議要戒菸。若曾有反覆性氣胸,建議避免特定的運動例如潛水、高空滑行或從事空服員等工作。若反覆發作達兩次以上,例如曾有位女性病患,因子宮性內膜異位到肺裡而導致反覆的氣胸,這就要盡早就醫甚至手術治療。 


コメント

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  • alt.text.label.Facebook

©2022 胸腔內科 何建輝醫師 版權所有。

bottom of page